旧貌变新颜,今朝更好看
——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南篇章
(5月18日,游客在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参观游览。湖南日报·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)
(6月8日,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,游客走进乡村民宿。湖南日报·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)
湖南日报·华声在线记者 黄婷婷 周月桂
从“插牌分田”到精准扶贫,中国共产党“让人民过上好日子” 的信念始终不渝。
100年来,中国共产党为消灭贫困,持续发力,久久为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切实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,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。
6月25日,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湖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第四场发布会上,发布了一组数据:
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……
贫困地区面貌和贫困群众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,湖南交出了一张精准扶贫的精彩答卷。
今天,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,现代化新湖南的壮美蓝图,正在三湘四水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。
消灭贫困,初心如磐
寻访点:“插牌分田第一村”
【回放】
1928年,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来到酃县(现炎陵县)中村,在此探索开展土地革命,经常夜访贫困户。
这年3月24日,毛泽东在中村发动和领导“插牌分田”,昔日土豪占有的土地,一夜之间全部插上写有名字、面积、四界的竹牌。竹牌一插,贫农们的心踏实了。
当时酃县流传《分田歌》,天富会员注册,唱出“插牌分田”前后对比:“先前无米煮,今日有米多。”
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,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,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“让人民过上好日子”的如磐初心。
【现场】
仲夏,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中村乡中村村,斜濑水缓缓流淌,一座建于清代的江南祠堂藏在山村之中。
它名为周家祠。1928年,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来到炎陵中村,师部就设在周家祠。
在周家祠,记者看到了一张上世纪70年代的中村全景图,对比眼前景物,昔日矮屋无处寻,稻田已变黄桃地。
“插牌分田第一村”,历经战乱,一度没落,后来是如何摆脱贫困,蜕变成此番面貌的呢?
“这颗桃子成熟得很早。”一位正在自家黄桃地里给桃子套袋的老农,塞给记者一颗大黄桃,得意地说,“炎陵黄桃,很有名的。”
老人叫叶明针,人称“老叶”。
“我跟你讲,毛主席在中村访贫问苦,去的就是我们老屋那一块。”老叶介绍,老屋是座土坯房,不到80平方米,原先住了5口人,墙壁开裂,漏雨透风。
前些年,叶明针儿子生病,花光家里积蓄,儿子去世后留下两个孙子,负担越发沉重,叶明针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按政策规定,村里给叶明针安排了一间117平方米的房子,2017年,叶明针搬进新家。破败的老屋拆了,平整土地后种上了黄桃。
“村里什么时候开始种黄桃的呢?”记者问。
“说来可就话长了!”叶明针细细道来。
早在1987年,炎陵县的干部就从上海引进黄桃来试种,几经试验,才取得成功。
2007年后,黄桃种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炎陵县被授予“中国优质黄桃之乡”。
可是,黄桃树挂果要3年,贫困户多有疑虑。扶贫干部于是上门给大家做工作,又从县里请来专家给贫困户培训,还成立合作社,承诺“包教包卖”。
叶明针心动了,2018年夏天,他收获了第一批黄桃,挣了8000多元,加上喂猪、养鸡等,一年收入4万元,成功脱贫。
从叶明针家出来,走到毛泽东曾经发动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军民诉苦大会旧址,上百年的槐树、豹皮樟依旧茂盛,随处可见社区团购自提点和农村电商的招牌。
今年,炎陵县共栽种黄桃8.9万亩,挂果面积约6万亩,中村是电商集散地之一。中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春平说:“等到7月底,这里就热闹咯,收黄桃的卡车每天要排队到村那头。”
【画外音】
“就像毛泽东‘夜访贫困户’一样,做老百姓工作,要讲究方式方法。”《史志株洲》特约撰稿人张巧立,是炎陵县小有名气的党史研究员。
6月3日,他将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故事娓娓道来,讲得生动又仔细,他说,从党的故事里,总能学到新东西。
最新更新
推荐阅读
猜你喜欢
关注k8凯发官方app
